日本人的婚礼 返回页首
“门当户对”结成双
日本人的婚礼十分讲究,不惜花费重金。尽管日本社会不断进步,国家不断现代化,但日本人依然保留着婚礼的传统观念。
在日本人看来,结婚不仅是男女双方的终身大事,更是男女双方家族的大事情,因此,人们在考虑婚姻问题时,总是十分注意男女双方是否“门当户对”。富贵人家的子女只有在婚配对象家庭的地位和财富与其大体相当的情况下,才会比较顺利地获得父母和家族的赞同和帮助。
日本人的结婚仪式有神前结婚式、佛前结婚式、基督教结婚式及人前结婚式等。现在较为流行的是人前结婚式和家庭结婚式。
城里人多爱采用人前结婚式。人前结婚式是一种新的形式,既不在神佛前,也不在家中,而是在公共场合举行,如宾馆、饭店、酒家等。新郎新娘在双方保证人陪同下,来到结婚登记处,填写登记表,签字盖章,获取合法夫妻法律上的承认。随后,新郎新娘或双方家长提前两三个星期发出请帖。应邀出席婚礼的人,过去主要是父母、兄弟姐妹和其他亲属。近些中来,逐渐扩大到了朋友、工作单位的领导、同事。婚礼是新郎新娘向这些人表示谢意的一个难得机会,感谢他们过去的爱护、栽培和支持。婚礼上,新郎新娘穿着华贵的礼服,手捧鲜花,对来宾表示欢迎。出席婚礼的来宾也都是身着节日盛装,尤其是新娘的女友们更是打扮得光艳照人,使结婚典礼锦上添花。客人们依次向新郎新娘热情致贺词,有的还唱歌跳舞,为婚礼助兴。在优美的歌声中,新郎新娘陶醉在新婚的喜悦之中。在亲朋好友的一片祝福声中,新郎向岳母献鲜花,新娘向婆婆献花。双方都是用最真挚的情感、朴实的言语感谢对方的父母亲,表示永远铭记他们抚育自己爱人的恩情。此时,席间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当婚礼进行到尾声时,新郎新娘要向哺育自己成长的父母告别,这时母亲抱着儿子,妈妈搂着女儿,千叮咛,万嘱咐,热泪流淌,情真意切。欢腾的婚礼宴会一下子变得异常寂静,音乐声消失了,交谈声停止了,碗筷声听不到了,所有来宾都在注视着这催人泪下的离别,许多人被感动得洒下泪水。在现今的日本社会,男婚女嫁之后,便离开自己的父母,成家立业,开始新的生活。婚礼结束时。新郎新娘欢送客人,向每位来宾回赠礼物,回赠的礼物大多是一套化妆品、一套茶具或一包糖果点心之类。回赠礼物后,在客人的欢呼声、鼓掌声和祝福声中,进行 “三三九次对酒饮”仪式, 即新郎新娘用三对酒杯对饮三 次酒,每杯三次饮完。饮酒结束,新郎新娘在客人簇拥之下,离开婚礼大厅,回到自已的家里。
在日本乡村。男女青年大都采用家庭结婚式。家庭结婚式多在男方家中举行。
举行婚礼之日,新娘家要举行“告别宴会”,招待近亲知己。当新娘离开娘家大门时,人们用扫帚将新娘的足迹“扫光”,或在门口摔碎一只茶碗。甚至在门前挂起白色灯笼,以表示新娘婚后生活和谐、永不返回娘家之意。当新娘在众亲友护送之下来到新郎家门口时,新郎已同亲朋好友等候在那里。此时,新郎新娘要进行拜水神、火神和灶神的仪式:共饮一杯男女家庭混合在一起的水、双双跳过院内焚烧着的一堆火、到厨房中拉手地绕灶台走三圈。这种习俗,意在婚后能得到水神、火神和灶神的保护。
婚扎仪式要持续数天,最引人入胜的节目是闹新房。各地闹新房的做法不尽相同。有的地方用一只饭碗盛满饭,让新郎新娘当着客人的面共同食下;有的地方在新婚床旁安放模拟船和锚;有的地方在婚礼上放一张床。让新郎新娘当众举行“新婚入床式”……这些做法均寓意新郎新娘婚后能够相亲相爱、和睦共处。有的地方在婚礼进行中,来宾轮流拍打新娘的臀部,意在希冀新娘婚后早生贵子。
蒙古的婚礼
返回页首
姑娘亲吻摔跤士
蒙古青年男子酷爱摔跤,一名摔跤高手会格外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美丽姑娘的爱慕,年轻的姑娘因能同摔跤手结为百年之好而感到无比荣光。
摔跤是蒙古的一项传统竞技活动,也是一项非常普及和深受群众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流行于全国各地。漫游这个国家,不论是在繁华的城镇闹市,还是在空旷的草原牧区,常常可以看到青年男子在进行摔跤活动。每逢集会或庆典活动,更是少不了要举行摔跤比赛来增添热闹气氛。
每年全国牲摔跤比赛结束后,许多载誉归来的摔跤高手便要举办早已开始筹备的婚礼。
蒙古的婚礼大多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举行婚礼的当天,新郎身着漂亮的礼服,在数位亲朋好友陪同下,骑着骏马,迎着朝阳,来到岳父母家接新娘。在新娘家的蒙古包里,要举行传统的婚前仪式。新娘的父母要当着亲属和朋友的面,满怀深情地告诫女儿女婿,婚后要遵守传统的伦理道德,相亲相爱,白头偕老。新郎向岳父母表示自己一定忠实于妻子,夫妻双双孝敬老人,抚养子女,让家庭生活过得幸福美满。接着,新郎新娘共同捧着双亲盛满的一碗新鲜奶茶,你一口,我一口,交替喝完。新郎新娘接着用这一只碗盛满奶茶,回赠给双亲,以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最后,新郎还要在新娘家蒙古包外的草原上表演骑马、射箭和摔跤,向岳父母及众人展示自己在今后生活中将是一名强者。传统仪式结束后,新郎身背弓和箭,与新娘同乘一匹马,告别岳父母及众亲友,飞快地跑回自己家的蒙古包,在那里举行正式的盛在的结婚典礼和喜庆宴会。
新郎家为举行这场结婚典礼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准备,并要请人帮助。蒙古人素以热情、好客著称,结婚被看成是一件极大的好事,前来祝贺的客人很多,而且不少宾客是特意从远处的游牧地赶来的,并要献上珍贵的新婚贺礼。为了迎接这些客人的到来,新郎家准备了充足的酸马乳、奶茶、乳制品、用酸乳脂酿造的白酒以及用牛、羊肉烹制的美味佳肴。
当新郎、新娘同骑的马匹飞驰而来时,新郎的父母率众亲朋好友、邻里相好在蒙古包前列队相迎。新郎、新娘在众人面前停住马,新郎先跃身下马,随即扶新娘下马,一对新人向父母及众人深深地鞠躬以表示谢意。这时,新郎父母每人手捧一碗酸马乳,父亲送给儿子,婆婆送给媳妇,为他们接风洗尘。新郎新娘双双接过来,一饮而尽,向父母说些表示感激的话。接着,新郎新娘在父母陪同下进入蒙古包,向来宾 一一敬鼻烟壶,对前来祝贺的客人表示欢迎。
敬鼻烟壶结束,证婚人便宣布结婚典礼开始。客人按秩序围坐在美酒佳肴周围,边吃边说些表示祝福的话。新郎向客人致辞,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朋友的关心和帮助,表示在今后的生活中与妻子同甘共苦,做一个称职的丈夫。新郎讲话结束,便同新娘互换结婚信物。这时,蒙古包内笑声朗朗,欢声雷动,整个庆典达到高潮。当客人酒足饭饱之后,还要在蒙古包前举行骑马、射箭比赛,男女都参加。蒙古人骑马技术极高,来宾身着节日盛装,骑在镶银的马鞍上,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象箭一般地飞驰在辽阔无边的草原上。比赛结束,新郎新娘要赏给优胜者一些喜钱。
蒙古传统的婚典仪式比较复杂,随着社会的进步,提倡移风易俗,婚礼手续不断简化。今天的蒙古青年男女喜爱举行气氛热烈、手续简单的婚礼,各级政府为了适应这一新潮流,在各地建有专门供举行结婚典礼仪式的婚礼宫,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是首都乌兰巴托的婚礼宫。
新郎新娘在亲友们陪同下来到婚礼宫,先到休息室稍事休息,服务人员送来饮料。随后,新郎新娘到结婚登记处填写有关表格和《家庭证书》,并将事先选购的一对戒指交给管理人员。新郎新娘输完结婚登记手续,同到休息室同亲友们交谈,等待进行婚礼的通知。当婚礼大厅准备就绪,婚礼宫内响起民族乐曲的优美旋律。这时,身着结婚礼服的一对新人手挽着手,在两名证婚人和双方亲友的簇拥下,沿着有红色的地毯的通道,缓缓走向婚礼大厅。当新人来到大厅前,两扇关闭的大门徐徐敞开。进入大厅,新郎新娘并肩站在中央位置,他们身后是两位证婚人,两侧是众亲友和来宾。主持婚礼的人是一位有声望的人。当宾主入位就绪,乐曲停止,主持人首先致辞 ,希望新郎新娘相亲相爱,白头偕老。
主持人讲话结束,新郎新娘在结婚登记册上签名,证婚人在《家庭证书》上签字。接着,主持人宣布新郎新娘交换结婚信物。主持人的话音刚落,服务员用盘子端出戒指载在新娘的无名指上。在优美的乐曲和热烈的掌声中,新郎新娘要当着众人的面亲吻。接着新郎新娘要同饮双亲倒在银碗里的鲜奶。这时,亲友和来宾开始向新郎新娘表示祝贺,向他们献花,分吃喜糖,并簇拥他们拍新婚纪念照。随后,众人陪着新郎新娘乘车观赏乌兰巴托市容。
鼓乐喧天送新郎
位于非洲东部的肯尼亚,风俗习惯多姿多采,尤其是婚礼习俗别具风格。
“嫁姑娘、娶媳妇”,这是世界各地普遍盛行的婚姻习俗。然而,在肯尼亚的蒙巴萨地区,却是与众不同,那里自古以来沿袭着“送儿于、招女婿”的风气。举行婚礼那天,人们要举行别具一格的“送新郎”仪式。
青年男女通过交往产生爱慕之心后,便由双方父母出面举行一个订婚仪式,并商定举行婚礼的具体日期。�
举行婚礼的前几天,待“嫁”的新郎流露出依依难舍的心情,他把对父母的尊敬和对弟妹的喜爱深深埋藏在心底,抓紧一切时间于活,给家人和四邻留下一个难忘的印象。举行婚礼的那一天,新郎的父母摆设丰盛的筵席招待前来贺礼的亲朋好友。新郎热情接待每一位前来为他送行的人。
夜幕降临,新郎离家出发的时刻到了。亲朋好友聚集在家门口,敲起鼓,吹起笛,跳起舞,唱起歌,平时寂静的村庆顿时热闹起来。随着一轮皎月升空,新郎穿戴一新,从房屋里走出来,人们便簇拥着他启程。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两名身着艳装的小姑娘,她们各自头顶一个铜盘,盘里盛放着槟榔果。在当地,槟榔果被视为能够避祸祛邪之物,能够为新婚夫妇带来婚后平安幸福。新郎夹在父母亲中间,紧跟着两位开道的小姑娘前进。途中,新郎显得异常腼腆,不说也不笑,走得很慢,新郎的父母亲一个拉着儿于的一只手,边走边开导。跟随在新郎及其父母亲后面的是亲朋好友组成的、阵容庞大的送亲队伍。送亲的队伍穿过椰树林,路过芭蕉丛,一路上唱唱跳跳,并不时地发出一阵阵有节奏的“喔罗罗” 的欢呼声,送亲的队伍走到哪里,哪里顿时欢腾起来。
送亲的队伍来到新娘家时,更是鼓乐大作,欢声雷动,热烈隆重的气氛达到了高潮。女方父母率众人迎至村口。双方父母行见面札后,新郎的父母拱手将盛放槟榔的铜盘递给新娘的父母,对方躬身致谢,随后手拉手进人家门。女方家摆设盛大筵席,招待客宾,进行隆重庆贺。婚宴结束,要进行新娘会见新郎的有趣仪式。按照当地传统做法,送亲的队伍进门时,新娘就不露面了,由几位知心女友随着,呆在新房里。当新郎在众人簇拥下来到新房时,新娘同女友们一道坐在一块帷幕后面,每个人将双手从帷幕下面伸出来,新郎要凭着智慧、当着众人的面辨认哪双手是自己妻于的,并紧紧将其握住。新娘同女友们的手基本是一样的,新郎总是因连连握错而引得众人捧腹大笑。正当新郎满头大汗、束手无策之际,新娘总是以怜惜之心,做一点小动作暗示新郎,新郎趁机一把紧紧握住,此时帷幕拉开,只见新娘羞羞答答、妖媚动人地端坐在那里。婚礼到此结束,客人们尽兴而去。
肯尼亚基锡人的婚礼
返回页首
在肯尼亚基锡人居住的地区,保留着一种古怪的婚礼习俗:女人同女人拜堂,也就是女人“娶妻”。女人同女人结婚,如同男子与女人结婚一样,张灯结彩,人山人海,鼓声如雷,笙歌缭绕,异常壮观。媒人、证人一一在场,典礼仪式的过程完全按照当地风俗进行。
外界人不可简单地将这种婚配称之为“同性恋”。自然,这不是爱情的结合,而是为了继承财产。那些不能生育而年纪较大的妇女,为了使自己的财产有人继承,便“娶”一个年轻女人替自己生育子女,将来继承财产。同正常婚姻一样,由媒人牵线搭桥,“丈夫”选一个满意的年轻女子。所谓“满意”,就是对方身体健壮、能生孩子,长相自然也要好看一些。“丈夫”给对方家庭送去价值与男子娶亲所付出的完全相等的一笔数额可观的彩礼,便可订婚,并举行隆重的结婚典礼仪式。婚礼结束,“丈夫”从自己亲属中挑选一名未婚男子同她的“妻子”度过洞房花烛之夜以便让她受孕。近年来,也出现“新娘”选择自己喜爱的男性来达到受孕的目的。“妻子”所生子女是“丈夫”的私有财产,任何人无权争夺,子女随“丈夫”的姓,将来继承“丈夫”的财产。十分有趣的是,这样的家庭一般都是和睦相处的,“丈夫”体贴“妻子”,“妻子”尊重“丈夫”,这也许是因为女人的心是息息相通的。这种怪异现象是历史上歧视妇女、妇女没有财产继承权而产生出来的,尽管不断遭到人们指责和抨击,但它在当地依然存在。
在基西吉斯族,男方父母得知儿子喜爱某位姑娘的消息后,便穿上节日盛装,手执一根精心雕刻着含有某种特殊意义图案的木棍,带上一瓶牛油,前去拜访女方父母。女方父母闻讯后立刻关上大门,躲在屋内不吭一声。男方父母在女方家门口等候很长时间,也不急于上前叩门。这样做,双方都是为了表明自己不是匆忙促成儿女们的婚事。待左邻右舍都知道这一情况后,女方父母开门迎客,男方父母诚挚表示谢意。如果女方父母杀鸡宰羊,热情款待上门求婚者,表示他们同意这门亲事。席间,男方父母献上木棍,并用牛油作礼物赠送;女方父母一一接受,用少许牛油涂在男方父母的前额上,这就算完成订婚仪式。
举行婚礼那天,男方家委托一位亲戚带领两名打扮得如花似玉的少女来到女方家接亲。女方家由亲戚朋友组成一支洁浩荡荡的送亲队伍,带着衣物、生活用具等组成的嫁妆,一路欢声笑语地将新娘送到男方家。一路上,新娘小心翼翼地捧着一只盛满酸牛奶的葫芦前进。在当地传统观念中,盛着酸牛奶的葫芦预示着新娘婚后能够生儿育女,可以为子女提供足够奶汁,是一位令人称道的母亲。男方家在村口迎接送亲的队伍。在热烈的鼓声、口哨声、喝彩声中,在欢快的歌舞之中,新郎向送亲的人们赠送喜钱,随后援过新娘手中的葫芦,同新娘肩并肩地向家中走去。�
婚礼上,新郎新娘互相赠送结婚礼物。尽管各人的审美观价值观不同,赠送的礼物各异,但有件物品是必不可少的:一对新人相互交换各自精心编织的草编手镯。草编手镯式样朴素大方,但选料编织均要花费一番功夫,充分表达相互间深厚的爱情。婚后,夫妇俩将这一对草编手镯悬挂在新房最醒目的位置,时常观赏,并作为永久性纪念。新婚夫妻互赠礼物后,同客人们一道尽情歌舞。这种热闹场面一直要持续很多天时间,直到新婚夫妇的生活完全安定下来,客人们才渐渐离去,婚礼仪式才算正式结束。
基库尤族是肯尼亚最大的民族,基库尤人有自己独特的婚礼习惯。小伙子爱上某个姑娘,为了试探对方及其家庭是否表示同意,便邀请一二位知心朋友到女方家拜访。宾主交谈时,一位小伙子含蓄地说:“我们在寻找一位朋友。”姑娘立即领会小伙子们登门的意图,并巧妙弄清谁是求婚者。如果姑娘对小伙子一见钟情,便羞答答地回答说:“这里有一位你们寻找的朋友。”始娘的父母在一边默默地观察着小伙子,不发表任何意见。如果脑娘已经许配他人,或者是姑娘没有相中小伙子,便说一声:“实在对不起,你们在这里是找不到那位朋友的。”小伙子们知道姑娘已经婉言拒绝,便寒喧一阵儿后起身告辞。
小伙子如果得到姑娘的同意,回到家中立即告诉父母。随后,选择一个吉利的日子,小伙子陪同父母,带着蜂蜜和玉米酒,再次登门拜访姑娘及其父母。小伙子第一次拜访后,姑娘的父母要召集家庭会议讨论这门亲事。如果女方家一致表示同意,姑娘接过对方送来的酒,斟满一杯,自己先喝一口,随后递绘父母喝尽。接着,姑娘再勘满一杯,双手递给小伙子的父母喝。小伙子的父母喝完酒,双方开始商议彩礼。彩礼一般是几十只羊,男方须分几次送来,若一次性送齐,会被认为不吉利。男方送来彩礼后,便举行订婚仪式。仪式上要宰杀一只羊,放尽羊的血,象征两个家庭和睦相处。宰羊前,姑娘手握一把利刀,狠狠在羊身上砍一刀。宰羊后,将羊肾煮熟,姑娘当众吃掉,表示婚约已经生效,并象征着忠贞不渝的爱情。这时,小伙子连忙站起来,将事先准备好的衣服、首饰等礼品送给女方,女方家属中的一位德高望重的女长辈接过礼品,当场分给姑娘的姑嫂姐妹。 由于小伙子事先已经打听清楚,是按人头准备的,姑娘的姑嫂姐妹正好每人获得一份礼品。随后,众人被邀请参加宴席。人们吃饱喝足后,便唱歌跳舞以示庆贺。
其后,男方为举行婚礼做准备,而举行婚礼的具体日期对女方是保密的。举行婚礼那天,新郎的几位知心朋友按事先探明的姑娘的活动规律,将姑娘“抢”来,安置在新房里。新郎的姐妹陪伴着新娘,给她送来许多美味佳肴。客人们应邀参加宴席。突然,传来新娘失踪的消息,于是众人分头寻找。当发现新娘躲藏的地方后,男人们一哄而上,将她背回来。一路上,新娘又哭又闹,拼命挣扎,嘴里不停喊道:“我不愿嫁人!我要回到父母身边!”男人们根本不理会,强行背着她往前走,跟随在周围的姑娘们纵情欢笑,载歌载舞,同新娘的哭喊声交织在一起,很远的地方都可以听到。这样,附近的村庄都知道某位小伙子娶媳妇成家了。
众人回到家后,婚宴继续进行。新娘在新房唱“哭歌”,一直要唱八天。新郎家人吸取了因“疏忽”而让新娘跑定的教训,一群妇女时时围在新娘周围,时而好言相劝,时而用歌对唱,客人们静静地听着,从新娘的 “哭歌”中了解她对婚后生活的担心和顾虑。到晚上10点钟,新娘停止哭声,客人们离去,新婚夫妇共度美好之夜。次日清晨9点钟,客人们陆续返回,新娘又开始唱“哭歌”。八天中,天天如此。
到第八天,新娘结束“哭歌”,男方家再次设丰盛宴席庆贺。随后的一天,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看望父母。一路上,一位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少女用一根棍子牵着新娘前进,新娘表情严肃,不言不语,任凭途中围观的人们怎样逗乐取笑,新娘总是一声不吭。新婚夫妇到家后,新娘的父母热情迎候,并设宴款待他们,请来许多人作陪。宴席结束,婚礼活动宣告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