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教育新闻                返回

1 文品人品皆须上品    2 可悲的中国教育 一个视而不见的投资热点
 
 

文品人品皆须上品            返回页首
 

  锦州师范学院素质教育纪实

  本报记者李新彦 新华社记者于力
 

  金秋十月的一天,锦州师范学院校园里一片热闹繁
忙景象:壮观的5 0 0 名学生钢笔字、粉笔字、板画现
场表演,各具特色的同题异教汇报,入情入理的班主任
工作答疑,激励人心的演讲,精美实用的学生自制教具
,熟练的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化学元素周期表问答以
及娴熟快捷的微机拆装测试操作技能……表演活动此起
彼伏,异彩纷呈。
 

  锦州师范学院师生将近年来坚持高师教育改革、全
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丰硕成果献给了出席“辽宁省高等师
范院校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现场经验交流会”的百余
名省内外专家学者。
 

  师生们的精彩表演赢得了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
著名师范教育学家、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所长乔际
平教授认为,锦师的“开拓是成功的,经验是有价值的
”。
 

  别开生面的选课大会
 

  锦师9 6 级学生于广营对物理课有着浓厚的兴趣,
但在学院录取时,却把他分到了化学系。以为再也没有
改变机会的于广营,没有想到在他刚一入学,学院就为
同学们提供了一个自由选择的广阔天地。
 

  去年9 月,锦州师范学院新生刚刚入学,就参加了
别开生面的选课大会。在会上,院领导正式提出从这年
开始,全院将实行“一、二年级只分文理,三年级分专
业,四年级分专长”的课程计划,实行大文科、大理科
教学,使学生在校期间增加两次选择机会。
 

  同时,学院还给学生以选择学习强度的自由。如在
大理科教学中,将数理化三门主科按学习强度分为A 、
B 、C 三档。学生可针对自己的兴趣特点及今后志向,
选择每门课的学习强度,并依据学习成绩重新选择专业

 

  选课大会后同学们纷纷上交了选课报告,据统计,
9 6 级理科学生中有1 8 %按原教学计划“吃不饱”的
学生,增加了选课强度。于广营将心爱的物理科选为A
档,1 年后,他非常高兴地说:“明年7 月,我就可以
转入我最热爱的物理教育专业。”
 

  这一力度较大的改革,仅仅是他们所进行的整套高
师教育改革中的一个环节。
 

  1 9 5 8 年成立的锦州师范学院是辽宁的一所老牌
师院。在新的形势下,学院领导大胆探索新型高师教育
的路子,提出总体目标就是培养多功能的教育工作者和
一专多能的人才,文品人品皆须上品,以区别于过去单
一培养中学合格师资的目标。与此同时提出一套具有创
造性的高师教育改革方案,在具体运行中边修改边完善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改
变过去教师一言堂的灌输方法,是锦师课堂教学改革中
的一个重要内容。孙晓光老师在她主讲的《公共关系务
实课》中,组织了一系列公关活动。其中一次模拟“新
闻发布会”活动相当成功。发布会开始,5 位“发言人
”依次入场,“记者”们用英、日、俄、汉4 种语言轮
流提问,会场气氛严肃热烈、真实感人。
 

  为使学生养成自学习惯,适应终生教育的需要,学
院在教学计划中,正式设立了自学互教课程体系,即在
前三个学期,选择部分章节,让学生分工备课,轮流登
台执教,期末照常考试。实践证明,自学互教比单纯由
教师讲课要记得牢、印象深。
 

  特殊毕业证
 

  在1 0 月份的现场会上,有1 0 名同学当场汇报了
微机快速拆装、调试。一声令下,同学们立即投入紧张
的操作中,在与会者一片惊叹和赞扬声中,最快仅用了
2 分4 0 秒。3 分2 0 秒,1 0 台机器全部拆装、调试
完毕。
 

  这里的学生,何以素质普遍高?因为在锦师,学生
毕业除要获得国家正式颁发的毕业证外,还必须获得一
个特殊毕业证才算真正毕业,这就是综合素质合格证。
学生只有在计算机操作、口语表达、班主任工作、书法
等几项素质课全部合格后,才能发给综合素质合格证书

 

  从1 9 9 5 年开始,这个学院还实施了素质档案制
度。学院为每个学生建立了一个素质档案袋,里面有学
生4 年来各种素质训练考核成绩,获奖证书,本人钢笔
 
字、粉笔字、毛笔字书法照片,1 5 分钟讲课录像带。
 
 

  9 6 届毕业生金顺到盘锦一家单位应聘,因为是女
性而被婉拒。金顺急中生智,当即从包里拿出了综合素
质合格证,并现场泼墨挥毫,精彩的书法表演赢得了周
围一片掌声。这家单位的领导立即表态留下金顺,并高
兴地说:“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人才。”
 

  几年来的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了锦州师院学生的素质
,仅这两年,全院就涌现出全国书法大赛获奖者3 7 人
,大学生演讲大赛获奖者2 1 人,摄影作品获奖者1 0
人。
 

  处处营造育人环境
 

  寝室本来是睡觉和休息的地方,然而锦州师范学院
却给学生寝室赋予新的意义。1 9 9 6 年以来,学院开
展了创建文化寝室活动。同学们自己设计、自己动手打
扮寝室,用名言警句、书画作品、工艺美术装饰,整洁
美观,各具特色。有的寝室被评为“三星级”,有的被
评为“五星级”,生活在这里,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
而且给人以文化的熏陶。
 

  在锦州师范学院领导看来,对学生的教育决不仅仅
局限于课堂,它应当遍布在校园的每个角落。
 

  在这所学院的校门两侧雕刻了两条大字楹联:“何
以人育我,我育人以何”,以此激励教师和学生以身示
范,为人师表;在校园中心建立了庄严的校训壁,时时
提醒学生自省自励;在一片片草坪上和一簇簇花丛中树
立起一块块精美的标牌:“青青芳草地,莘莘学子情”
,“既惜光阴,亦惜绿荫”。这些寓意深刻的词句与整
洁优美的环境和谐在一起,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学生美好
的心灵。
 

  为体现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学院还专门开展
了一些校内外联合教育项目。开展希望工程活动,帮助
百余名失学少年重返课堂;组织扶助百名孤寡老人的夕
阳工程活动;开展为百名特困职工子女义务家教活动。
 
 

  为了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共产主义理想,学院各级党
组织持之以恒抓好学生党建工作,业余党校创办1 0 年
来,期期爆满。目前,要求入党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6
8 %,学生党员占学生总数的1 0 %。
 

  一系列扎扎实实、有声有色的教育活动,使广大学
生受益匪浅。近两年,学院不仅培养了大批特色人才,
还涌现了数百名学雷锋先进个人和3 0 个学雷锋先进集
体,出现了勇斗歹徒、见义勇为的优秀大学生和被团中
央、国家教委命名表彰的扑灭山火的全国十佳先进班级
标兵。
 

  教育改革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近两年,这个学院的
毕业生明显比以前更受用人单位欢迎。北京、大连、沈
阳等一些大城市纷纷到学校要人。北京海淀区温泉中学
校长说:“锦州师范学院的毕业生,不仅课讲得好,其
他方面也都很行,这样的毕业生,我们愿意要。”
 

  
 

  贵在探索(编后)
 

  有人把师范教育比作学校教育的“母机”,足见其
重要性。面向2 1 世纪,面向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复
合型人才,是锦州师范学院办学的出发点。为此,他们
大胆探索新型高师教育模式,推出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
的素质教育新举措,取得了可喜的收获。这里尽管有一
些做法还不尽规范,但其积极探索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

 

  锦州师范学院所进行的改革顺应了2 1 世纪现代人
才素质结构的需要,在实践上体现了配套的育人体系,
从为学生设置素质达标要求,到为每人配备素质档案袋
和得不到综合素质合格证不准毕业,显示了学院改革的
力度和系统性。
 

  讲究措施落实是锦州师范学院改革的另一个特点。
他们一旦形成改革思路,便想方设法把观念上的东西变
成一种可行的措施,把对学生要求的目标转化成为可测
量的项目,这是很不容易的。
 
 
可悲的中国教育         返回页首

看着高等院校愈演愈烈的考托考G风,我为中国教育感到深深的惋惜。
国家花费巨大的代价培养出的优秀学子,竟然“在我最需要你的时侯,没有说
一句话就走!!!”。�
在这里,我不想争论出国留学是否有利于科技文化交流,是否有利于
全球文明的共同繁荣。我只知道在这批优秀的人才中,2/3的没有回国,直接
为了他国的进步而工作。而我们的某些领导还在打着官腔习惯性的说“主流是
好的”,深得阿Q的真传!!!
我知道清华两位青年教师的情况,都是自控系硕士,留校工作,每月拿
着700元的工资,住四人一间具有悠久历史的集体宿舍(一年后为二人间),
大家不要惊奇,这是实情。两年后,一人远走加拿大留学,现已定居。一人冒被
清华开除的恶名(清华的教师没有调动,只有开除),去了北京市的宝隆洋行。
我还知道北大计算机系一位留校硕士的情况,我到他的集体宿舍时,看到
的是破烂的老屋,古老的木头窗户上没有玻璃,糊了一层纸,屋里没有一片干净
的地面,西装只好挂在绳子上。我只有一个想法,住在这种地方,实在影响情绪。
而在西单商场门口,只见成排的奥迪明光光,肥大的肚子配着纤细的腰肢,挽着
大大小小的包。一年后我再问起这位师兄,已头朝下生活在另一国矣。
我并不想责怪这些背井离乡的师兄们,我也是一名青年教师,很理解他们
的心情,他们中的很多都有报国的热情和志向。只因。。。
我很为我们某些领导人的眼光短浅而遗憾,只知道短平快的为自己捞取
政治资本,明知教育是只下金蛋的鸡,却因等不及它下蛋而不予喂食。
“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写在许许多多的文件里,讲稿中,究竟兑现了几条?
社会上的资金大把大把的投入在高档的写字楼,歌舞厅,进口高级的轿车时,但
5%的教育资金竟然迟迟写不进教育法!!!
21世纪是人才的竞争,中国的教育状况如不改变,我们将来拿什么跟别人
竞争?
我为中国的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为别人服务的人才而悲哀!!!
我为中国的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不重视教育的人而悲哀!!!
我为中国的教育领域看不到热血青年而悲哀!!!
 
             返回页首

一个视而不见的投资热点
 
 

  目前,当我国上上下下都在“满世界”寻找“投资热点”、“消费热
点”的时候,一个潜在的投资、消费热点想热却总也热不起来——这就是
教育。

  一方面,目前有许多人希望继续深造或让自己惟一的孩子多上几年学,
上好学校,但由于种种条件限制而上不了学,无法深造;另一方面,又有
相当多的国内外投资者想跻身于中国的教育事业,希望在中国出资办学,
但由于种种政策规定而无法如愿。就在许多企业为筹措资金而发愁、银行
等金融机构为一大堆坏账而苦恼的情况下,我们相当多的大学甚至包括一
些中小学,却拥有相当多的剩余资金存在“小金库”而无法投入“扩大再
生产”。此外,我国高等教育的资源闲置浪费现象十分严重,高校师生比
例仅为1∶7.3,而英国为1∶8.2,德国为1∶9.5,美国为1∶15.9,日
本为1∶17.4。有投资,有需求,还有剩余资金和大量闲置资源,就是形
不成热点,这难道不奇怪吗?

  其实,原因并不复杂。其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政策限制,在于国家垄
断。扫描一下今日中国,但凡处于供求紧张状态、价格迅速上涨的领域,
一定是国有部门仍占据着垄断地位的领域;但凡出现生产过剩、价格下跌
的行业,必定是已经完全放开的、民间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行业。

  因此,我们首先应当转变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仅仅靠政府出资
办教育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调动起民间的力量。因此,应当拓宽教育
投资渠道,从“单一的政府投资”转变为“全社会投资”。这样,即使政
府的教育经费力不从心,但整个教育投资还是会大幅度增加的。

  其次,我们应当把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区别开
来,结合起来。

  我们迄今为止的教育改革,总是在学校“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
“怪圈”中“打转转”,就像当年企业改革走不出“放权———收权”的
循环一样。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像国外那样或者像国有企业那样,将国家有
限的财力收缩到基础教育、义务教育领域和少数国立重点大学里来呢?政
府只要把好教科书审查这一关,并监督检查学校的教学质量不就行了吗?
为什么非要统统“亲自办”不可呢?

  倘若我们能够在教育改革上有所突破,将非义务教育产业化、市场化,
我们至少可以获得以下好处:

  (1)由于战线收缩,国家可以切实保证基础教育的覆盖面和教学质量,
减少居民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不合理支出。

  (2)作为精英教育,国家可以集中精力把少数国立重点大学办好,因
国立大学一般学费较低,但竞争十分激烈,因此可以使得那些有本事没钱
的孩子能够上得起大学。

  (3)作为大众化教育,由于大量的孩子虽然没有那么聪明,考不上重
点大学,但是家长愿意出钱让孩子接受高等教育,因此,虽然不是绝顶聪
明但是有钱愿意继续上学的孩子也有民办大学可上。

  (4)学校可以起到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使得“下岗人员”、“待业
人员”有事可干,有处可去。国家应当通过“以学代赈”的方式鼓励下岗
人员进学校学习。

  (5)最重要的是这样做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劳动力结构水平,
从而为产业结构升级打下良好基础,从而使“科教兴国”落在实处。

  回首过去,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求学热潮没有能够维持很久,其中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政府的财力十分有限,无力负担过大的教育经费
支出,但同时又不允许民间办学,其结果,惟一的办法就是压制办学规模,
使“求学热”降温。

  如今,当人们经历了市场经济初潮的洗礼之后,当人们再次认识到上
学的重要性的时候,当独生子女新一代正在进入求学年龄的时候,一场新
的求学热潮再次悄然兴起。这股热潮将决定着中国在21世纪的兴衰、存亡
与国家安全。我想在此郑重提醒政府有关部门的是:我们千万不要再次错
过“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天赐良机!